婦女救援基金會自1992年起,展開前臺籍「慰安婦」調查工作以及進行對日求償行動。
25年來,陪伴與照顧阿嬤們的身心,保存了5,042件「慰安婦」的相關影音、書籍,以及730件文物。
在歷經12年的籌備與努力下,於2016年3月8日揭牌,12月10日正式成立「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收錄了臺灣59位「慰安婦」阿嬤們經過苦難淬煉後的生命故事。是臺灣首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
集結當代女性人權議題展示及婦女培力的多功能社會教育基地。 ———【引用自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官網】
誰能訴說著自己過往不堪的歷史。是他們勇敢的站出來,是在後半段的人生選擇原諒釋懷,
互相扶持著,就怕誰堅持不住先倒下了;在時間飛逝中,有多少人犧牲有多少人等不到道歉而遺憾的離去。
他們曾經歷經的事情,我想我們都不該辜負這段歷史中的女權運動的先驅者...
在阿嬤家記錄著歷史,歷經了各種不同的方式要讓大家看見這段可能被埋沒的故事。
Google頁面上顯示著阿嬤家是戰爭博物館,博物館收錄著59位「慰安婦」真實經歷的故事,有影音、文字照片、
阿嬤們實作過的物品以及證明他們存在過的事實展示,讓你可以很快地進入狀況,這裡想傳達給你的究竟是什麼?
2016年12月10日的這天,阿嬤家帶著期許迎向沒有歧視與性暴力的未來開始經營此博物館。
■ 展覽空間的用心
在推進門的瞬間,一開始感受到的不是這麼沈悶的氣氛,門票只需要一百元相當值回票價!
一樓長廊迎接的是張張黑白的照片,穿插畫像的方式彷彿跑馬燈映入眼簾般,褪去的色彩或許也代表著那個時代的逝去,
照片裡的笑容感受得到我們是一樣的開朗。長廊後是有關各個慰安婦的歷史及生命故事,有影音可以搭配耳機觀看,
當然會需要一小段時間,倘若你不趕時間,推薦你可以每部都觀看!(前提你的腳要很有力喔!笑 ♪)
而其中一部分裝飾利用水滴狀的杯子排列,寫著「珠淚滴,為了無聲的她」,社會的冷眼壓力、身心的狀態可能導致她/祂有苦說不出,而博物館也很貼心的準備明信卡片讓你說說什麼寫寫什麼,在言論如此自由的社會你可以挺身而出嗎?
我想我們是都該向阿嬤們的勇敢當作模範。
再往後走一些,牆壁展示放著曾經來過的人們留下的感想小卡,在當天看展的時候,其實也不只台灣人在這裡哦!
不是身為台灣人的他們,也願意理解這些過去,很是欣慰。
■ 名字光束
AMA museum 我想最有巧思的設計,逛到後面你一定也這麼認同,是「蘆葦之歌」的紀念空間,
可以看見上千根透明管以及你不注意可能就會錯過的名字光束所打造的空間視覺,因為燈管與地面距離的關係,
導致投射光些許模糊,而這也是設計的巧思,當你試著把手放在紅銅管下,你可以看見曾是慰安婦的阿嬤們的名字,
也隱喻著像是雙手捧著阿嬤,細心呵護著他們的心。
最後你可以看看相關書籍,也可以看到倖存的阿嬤們畫下自己的畫像,而往回一樓大廳的路上,也有明信片可以購買。
︳小知識分享 ︳
《蘆葦之歌》片名來自「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祂憑真實將公理傳開」——《聖經·以賽亞書》
紀錄片以阿嬤身心照顧工作坊為主軸,主要紀錄六位台籍慰安婦的療傷過程等等。
▎再次推薦
在日治時代發生慰安婦事件的同時,世界另一邊也正發生著二次大戰的大屠殺。
而當時13歲的安妮寫下了「安妮日記」,在摧殘中求生的故事;可惜去年七月開展至十二月,非常可惜錯過這個展覽。
但今年還有不容錯過的攝影展「壓迫&重生」,採網路報名門票一場300元,含一場觀影與映後交流、阿嬤家門票一張、阿嬤家飲品一杯。
大稻埕被文化堆疊的深不可見,不管是幾世代的人都能深刻感受的地方,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來逛逛。
謝謝聆聽我的嘰哩呱啦,我們下次見🍙